由于情绪劳动的影响是双层面的,因此,对于情绪劳动的管理,也需要从企业组织层面和员工层面进行。
1.组织层面的情绪劳动
管理策略
(1)为员工的“情绪劳动池”注入“能量”
个体付出努力通常会导致身心资源的损失,而获得回报又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补充。通过改善
员工福利、带薪休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等方式,使员工因长期情绪劳动而耗费的身心资源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降低情绪劳动给员工带来的消极后果提高员工从事高质量情绪劳动的积极性。合理利用这种激励方式,会促使他们继续做出适当的情绪行为,这不仅对组织具有积极的影响,员工自身也不会出现消极的
情绪后果,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为员工“减压”,疏导员工负面情绪
组织要善于化解员工负面情绪,使之变成一种可控的、能够使企业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例如,通过设置心理辅导员、心理发泄室等,建立疏导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员工进行情绪疏导,培养与塑造高情商的现代员工,促进组织服务更上一层楼。
同时,由于情绪只是表象,只有找出引发情绪的根本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员工的行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情绪调整。这就要求管理者全面了解和确认员工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比如员工关系是否和谐、工作设计是否合理、利益分配是否公平等,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3)创造良好的情绪劳动氛围
每个员工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情绪处理方式,尽管组织很难完全掌握员工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情绪世界,但如果组织有一个能激励员工为之奋斗的愿景,一种被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就完全有可能激励员工超越个人情绪,以高度一致的情感凝聚成一种情绪资本,打造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组织可以构建和完善相关机制,将情绪劳动纳入管理的制度范畴,为其提供组织保障。例如: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把情绪劳动管理纳入管理者的选拔和绩效考核标准之中,完善管理沟通,将情绪管理与工作激励、人员配置、员工培训与发展等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在这种组织中,管理者应该成为支持型领导和情感激励专家,使员工能够做到畅所欲言,积极行动。
2.员工层面的情绪劳动管理策略
(1)表面扮演策略
表面扮演,是指员工压制个人感觉到的真实情绪而假装表现出组织所要求的情绪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戴上面具”的伪装。
对员工而言,尽管表面扮演意味着内心的感受与外部表情之间的分离,但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因为在无法改变现有的内心感受时,就需要以表面的装扮来开展工作,即是我们常说的“陪笑脸”。
表面扮演更多地发生在习惯性的常规过程中,这些过程比较多地处于半自动化状态,不需要太多的意识加工,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认知努力。
但是,由于表面扮演需要进行伪装或虚假的情绪表达,减弱了自我真实感,从而可能引起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耗费心理资源,使个体产生冲突,从而陷入心理的疲劳,这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2)深层扮演策略
深层扮演,就是为了表现出恰当的情绪而调整自己的主观体验和内在表情的一种方式。
深层扮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当个体的内心感受与组织的表现规则不一致时,个体通过积极的思考、想象和记忆等内部心理过程,使真实情绪体验与需要表现的情绪相符合,并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做到表里如一。
深层扮演发生在行为模式的智力水平,需要相当部分的意识参与,此类调节实际上更多的是针对认知评价过程进行的。需要指出的是,深层扮演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表情调节,因为所有的情绪劳动的核心宗旨都需要员工表现出该职业所需的情绪。
另外,深层扮演要求员工调整内心体验,不仅要抑制正在感受的负面情绪、表现出企业需要的正面情绪,而且要从认知上进行更多的加工,要从具体的情境中尽可能地去感受有积极意义的信息。所以,深层扮演在内心体验和表情之间有更多的一致性,可以提升个人成就感,属于资源获得的过程。如果员工能够采取深层扮演来达到内心感受与组织情绪规则一致的话,那么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总而言之,情绪劳动会对组织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是组织绩效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目前,在
企业管理工作中,情绪劳动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重视。有效管理情绪的能力及情绪劳动的合理运用,在服务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讨论的情绪劳动管理的组织策略和员工策略并非彼此分离,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作用于组织与顾客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