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11中国国际
呼叫中心管理大会,并针对云计算
呼叫中心服务,提出了新的理解,就是如何把
呼叫中心从一个建设项目变成一个可以随处可得的服务,并把服务移植到云上去。
吴强指出,云计算应用已是大势所趋,
呼叫中心建设从项目制向服务化的转变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只是接受早晚的问题。
3600万元只用2年半
早在2003年,吴强还在国内的一家运营商工作,当时组织了运营商
呼叫中心系统建设的项目,并出任项目主管经理。当时为了这个项目吴强在全国集中了几十个人到北京撰写需求,包括销售人员,客服人员,业务管理人员。
需求分析了三个月,然后再针对软件、硬件、集成商开始招标,在全国各地开始做项目实施,整个过程用了9个月的时间,一共花掉了3600多万。
吴强介绍,当时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那个系统是04年上线的,上线以后最高峰曾经使用230个坐席。很不幸的是,系统2006年就下线了。 3600万造价的系统用了两年半不到的时间,为了这个系统还专门培训了四个工程师,其中还有两个工程师被送到国外去培训。
托管呼叫中心应需而生
能不能有一家服务商提供一站式服务,除了提供呼叫中心系统软、硬件搭建、电话号码外,还负责后期对系统运行维护,保持系统的高可用性。而自己就只是使用。可惜,吴强当时一直找也没找到这样的公司。
所有的“云”都是以“服务”的形式存在
我个人理解,云计算本质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不是说哪一项技术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然后产生了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更多的是宽带的普及,宽带质量的提高,计算技术,分布式技术,大容量存储,这些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点上被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
云未来会有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的“云”都是是以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云计算是一个过程,最终的结果都是服务。服务必然有它的特点,服务可以试用的,可以降低风险。比如我买一个几千万的系统放在这,我才知道这个系统好不好用。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先用,用的过程中逐步改善流程。如果是服务,整个成本就是透明的,因为服务是完全可控的,可以根据需要去增减。服务的付费模式就是“我们今天用就付费,不用就不付费”,这时候所有服务商都会确保你这个系统可用,不可用的话,你可以随时停止付费。
另外一个云的特点是随处可得,它支持企业的流动性,它支持你的分布式,我们可以斩钉截铁的说未来就是云。
呼叫中心未来挑战
先分析环境的挑战:一千台桌面电脑一年大概的电费是80万块钱,而且是很理想的状态,要保证每个呼叫中心坐席员离开席位时关闭电脑。如果不关,一年功耗绝对要超过100万,能耗非常大。
再分析科技的挑战:现在多数公司使用的是电脑终端,我相信电脑终端在五年以内基本上会被替代掉。届时,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显示器,这个显示器是低功耗的显示器,我们看到的终端是完全和我们系统连接起来的专用终端,这个终端功耗将是非常低的。
再分析人的挑战, 2020年的时候,我们的老年人口要占到四分之一,我们还有30%,40%的18岁以前的非劳动人口,我们算一下适龄劳动人口没有多少了,这时候低成本的劳动力2015年以后就不存在了。
此外,中国的土地不可能像现在这么用,所以大规模建设集中式呼叫中心这种模式,未来几年会消失掉。因为大规模的建设
呼叫中心,所有人吃住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不人性的,未来是不可持续的。
真正深层次的人性化来自于对人的尊重,来自于对人生活的尊重,这是未来
呼叫中心的主题,这些主题对
呼叫中心技术就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未来不得不去发展家庭坐席,不得不发展分布式的社区式座席,不得不去把一些集中在很远地区郊外的坐席集中到城市来,这些未来的挑战,其中一部分都需要用云服务的方式来解决。
云服务面临的挑战
我们在做云服务的过程中也面对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服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为云服务系统不像单台套系统,单台系统出现问题是影响的是一个客户,一个云服务系统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影响的是一系列的客户。
第二个挑战就是规模化和个性化的挑战,云服务既然是服务一定要追求规模,规模是控制服务质量和成本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规模化必定会和个性化之间有冲突,如何处理这个挑战。
第三个挑战就是服务响应。重大的故障十分钟之内响应,半小时之内一定要恢复,要达到这一要求,服务响应就要非常健全,备份保障机要非常健全,健全的机制必然会带来成本的提高,这个成本的提高怎么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