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几年里,中国的
呼叫中心产业得到快速成长,但相较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
呼叫中心,中国的
呼叫中心还只能说是处于发展阶段。
以下我们从技术、人力、环境及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因素,浮光掠影地简单总结一下中国与国外的
呼叫中心之间的差距。
技术:就技术这个因素而言,中国是具备条件的,技术也可能是中国
呼叫中心最接近成熟市场的因素。依赖于IT技术和电话系统传送的奇迹,呼叫中心可以建立在几年前计算机系统就已进入的制造业和工程管理中。我常常发现,对中国的呼叫中心最有影响的不是商业,而是IT经理或CIO。
人力:中国的呼叫中心就人力资源方面与国外有许多差异,基本可说是“中等程度”落后于成熟市场。中国落后的地方在于对人力资源‘流动’的理解,由此而迎合于它。比如,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呼叫中心都有招聘制度和用人程序,却几乎没有完善的“职业发展”或“离职评定”的文件证明。更没有一个呼叫中心可以准确地统计过,放走和改变一个岗位的职员所花费的成本是多少。中国的呼叫中心需要关注“他(她)为什么来呼叫中心工作?”,而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是“他(她)为什么会留在呼叫中心工作?(或他(她)为什么想要离开?)”。
环境:中国的呼叫中心就环境而言也可说是“中等程度”落后于成熟市场。在更成熟的市场(就人力方面而言),他们重视呼叫中心场所的设计,努力使在那里工作的职员感到愉快,并取得出色的成绩。在选址和布局方面中国的呼叫中心基本上仅考虑风水问题,这使得它远落后于先进国家的呼叫中心。如有的发达国家的呼叫中心内部建有健身房、游泳池、减压间等设施。你会发现,呼叫中心工作环境的改变,可以使销售额和职员的稳定性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中国的呼叫中心往往过度追求实用,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挤满太多的客户服务人员。狭小的工作空间导致工作环境的嘈杂,使人感到压抑,也使得疾病传染几率显着增加。还有其他环境问题,比如,中国的
呼叫中心喜欢放置很高的隔离板(有时甚至用会发出刺耳声音的玻璃板)。在较成熟的市场中,多数的呼叫中心把隔离板安得很低,或者干脆把隔离板拆走,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团队的氛围。
管理:管理方面是中国呼叫中心和发达国家呼叫中心之间差距最大的因素。是中国呼叫中心市场急需成熟的一个方面,可喜的是,现正它正以比美国、英国或是澳大利亚当年快得多的速度前进着。尽管一些战略管理因素如预算、远景规划、目标等是合适的,但许多操作因素是缺少的或是糟糕的。例如,劳动力的管理在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工作汇报。大多数的中国呼叫中心在管理上依然追逐纯粹的数字,比如,许多
呼叫中心对客户服务的衡量标准是一天打了多少电话。在短期内,也许这是好的开始,但如果客服人员急于完成数量指标时,客户互动的效果就会很差。
呼叫中心的度量方法不能像办公室一样(如一天内处理表格的数量),而是需要一套电话沟通的数量和质量与KPI相关的独特方法来汇报。国际上许多较成熟的
呼叫中心正转变为采用‘汇报例外’的策略,也就是每天不再做正常情况的分析,而是对不符合常规的事情进行分析。
就全球而言,中国的
呼叫中心并不是特别落后的,
呼叫中心这样一个重要、必需的工作领域,是不能仅靠支票来解决的,不可能仅仅买些软件安装好就万事大吉了。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远景规划做指导,部门管理习惯的变革将是艰难而漫长的。